欢迎访问长春光华学院学生工作处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理健康

首页> 心理健康> 新闻快讯> 正文

新学期 | 为什么聪明的人也会上当?揭秘骗局背后的心理陷阱

2025-09-27

新学期 | 为什么聪明的人也会上当?揭秘骗局背后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上当?揭秘骗局

背后的心理陷阱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各类诈骗案件也呈高发态势,不少高校发生了学生被骗案件,造成财产损失和心理困扰。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聊聊诈骗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大家识别和防范诈骗陷阱。


   

一、为什么我们会落入诈骗圈套?

诈骗者实际上都是"心理大师",他们善于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是我们防范诈骗的第一步。

1权威效应权威效

诈骗者常常伪装成公安人员、老师、客服等权威角色。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权威的话",这种心理惯性让我们在不自觉中放松警惕。

2稀缺性效应性效应

"限时优惠""最后名额"——诈骗者制造稀缺假象,激活我们的损失厌恶心理。我们害怕错过机会,导致理性思考能力下降。

3互惠原则

朋友帮你一次小忙,你下次是不是会更愿意回报他呢?诈骗者有时会先给予小恩小惠(如免费礼品),触发我们"回报"的心理需求,进而落入更大陷阱绪操

4情感操纵

诈骗者善于制造紧急、恐慌的情绪(如"你的账户存在风险"),当我们处于情绪激动状态,大脑理性思考区域活动降低,更容易被操控。

二、如何防范诈骗?

记住这几点心理防护技巧

1暂停一下,深呼吸

当遇到让你立即做决定的情况,先暂停一下,做几次深呼吸。这能帮助你从情绪化状态回到理性思考。

2核实信息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真伪。记住:真权威从不害怕被核实。

3与人商量

诈骗者常要求"保密",但遇到可疑情况,一定要向朋友、老师或家人求助。他人往往能提供更客观的视角。

4认知自己易受骗的时刻停一下,深呼吸

当我们处于压力、孤独或疲劳状态时,更容易受骗。了解自己的脆弱时刻,提高这些时段的警惕性。

三、如果你已经被骗,怎么办?

立即止损: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挂失账户,保存证据并报警。

勿自责:骗子是专业的,上当不是因为你"蠢"而是因为他们"坏"。

寻求支持:向心理中心求助,处理情绪困扰,避免二次伤害。

心理小互动

当你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时,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是否太过美好而不像真的?

对方是否在制造紧急氛围?

我是否能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这件事?

心理中心温馨提示

增强防范意识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世界的信任和开放。我们不是要变得怀疑一切,而是要学会智慧地分辨真伪。遇到任何心理困扰,欢迎预约心理中心咨询,我们始终在这里支持你。

f_pic4.png

学生工作处官方微信平台新.jpg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了解更多校园咨讯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春光华学院 版权所有 

热线电话:0431-8117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