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春光华学院学生工作处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理健康

首页> 心理健康> 新闻快讯> 正文

“心”知识 | 千万不要想一只白熊——揭秘奇妙的白熊效应

2025-10-21

“心”知识 | 千万不要想一只白熊——揭秘奇妙的白熊效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越是提醒自己不要紧张,心跳反而越快;越是告诫自己别熬夜,越忍不住刷手机到凌晨?其实,这可能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在捣鬼!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看似调皮却蕴含深意的心理现象。

一、什么是“白熊效应”?

198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告诉参与者“请在5分钟内,千万不要想一只白熊”。结果发现,人们反而更频繁地想到白熊,甚至脑海中会浮现白熊打滚、跳舞的画面。这种“越想忘记什么,越忘不掉”的现象,就被称为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它就像脑海中的叛逆小人,你越是压制某个念头,它越要蹦出来刷存在感。

二、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想白熊”?

1

大脑的监控机制在报警

当你命令自己“别想白熊”时,大脑会分成两个部分

◆操作过程:拼命找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比如数羊);

◆监控过程:暗中检查“我有没有想白熊?”

结果,监控系统反复提及“白熊”,反而让它成了焦点

2

思维就像弹簧,越压越强

比如减肥时拼命告诉自己“不能吃蛋糕”,最后可能一口气吃掉整个蛋糕。

三、生活中的“白熊效应”陷阱

◆失眠时:越是焦虑“睡不着明天会崩溃”,越清醒得像猫头鹰;

◆演讲前:反复提醒“千万别卡壳”,结果紧张到忘词;

◆失恋后:发誓“再也不想起TA”,回忆却无孔不入……

这些都不是你的错,只是大脑开启了叛逆模式

四、如何与“白熊”和平共处?

既然压制无效,我们可以换个策略:

1

 接纳代替对抗

承认白熊的存在,温柔地告诉自己:“嗯,我又想到白熊了,这很正常。”减少对抗感,念头的力量反而会减弱。

2

转移焦点到要做什么

把“别紧张”换成“慢慢呼吸”,把“别想考试失败”换成“专注复习下一章”。积极指令能引导大脑转向建设性行动。

3

给念头一个出口

写日记、画画、和朋友聊天,把盘旋的念头具象化,能减少它们在大脑中乱窜的频率。

心灵加油站

允许白熊路过,但不邀请它长住。

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某个念头,而是学会与之共处。当你不再把“白熊”当作敌人,它反而会悄悄失去存在感。互动小练习读完这篇推文后,试着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大象。恭喜你,现在是否已经看到了它?

温馨提示:                                                                                                                                                            

如果你长期受困于某些念头,欢迎预约心理咨询,我们陪你一起温柔面对脑海中的“白熊”。

f_pic4.png

学生工作处官方微信平台新.jpg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了解更多校园咨讯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春光华学院 版权所有 

热线电话:0431-8117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