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校园里,“内卷”与“躺平”现象背后是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就业焦虑。其成因复杂多元:社会层面,高校扩招使毕业生规模激增,就业竞争白热化,经济波动与行业变革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家庭层面,传统观念下的高期望形成无形压力,代际价值投射导致职业选择冲突;个人层面,自我定位模糊、职业规划缺失及能力恐慌加剧迷茫;媒体层面,信息传播的两极化与焦虑贩卖进一步放大心理负担。破解就业焦虑需多方协同:学生需强化自我认知、理性应对竞争;学校应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支持体系;家庭需转变观念、尊重个体选择;社会需优化就业结构、营造公平环境。唯有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驱散焦虑,明晰职业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内卷”与“躺平”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中热议的话题。一边是同学们为了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疯狂考证、刷实习经历,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上你追我赶;另一边,部分学生面对重重压力,选择“躺平”,看似无欲无求,实则是对就业困境的无奈逃避。这两种极端的现象背后,是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就业焦虑。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我深刻感受到“内卷”与“躺平”这对矛盾体在青年群体中的蔓延——凌晨三点仍亮着灯的宿舍里,有人在键盘上敲打着实习报告,也有人用被子蒙头逃避简历石沉大海的焦虑。这些看似对立的生存状态,实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浪潮中的挣扎与迷茫。当“考公热”“大厂梦”与“慢就业”“灵活用工”同时成为热议话题,我们不得不追问:是什么让年轻一代在“拼命奔跑”与“原地躺倒”之间陷入双重困境?透过无数次谈心谈话、主题班会与就业指导的细节,我看到了表象之下那股复杂的焦虑暗流,正裹挟着社会转型的阵痛、家庭期待的重量、自我认知的迷雾与信息时代的漩涡,冲击着即将踏上职场的年轻心灵。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种焦虑有着复杂而深层的原因。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从精英化阶段迈向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1179万,相较于扩招前的1998年,毕业生规模扩大了近8倍。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涌入市场,直接导致岗位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以热门的互联网行业为例,某头部企业发布的普通运营岗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收到成百上千份简历。在某互联网大厂的秋招中,产品经理岗位的录用比达到了惊人的1:200,学历内卷从本科蔓延至硕士、博士,技能比拼更是从基础办公软件操作,延伸到数据分析、编程等专业领域。
经济环境的波动如同蝴蝶效应,为就业市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贸易摩擦的加剧,都深刻影响着国内就业市场。在行业兴衰更替的浪潮中,曾经风光无限的教培行业便是典型案例。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培行业大规模裁员,超百万从业人员面临失业,许多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瞬间陷入就业迷茫。类似的,房地产行业下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都让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就业市场的“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让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充满不安。
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施加着重要影响。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找到一份稳定、高薪、体面的工作,以此光宗耀祖。这种期望不仅源于对子女未来生活的担忧,更包含着家长将自身未竟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心理。
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孩子,认为只有进入体制内、大企业,才算是成功的就业。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会明确要求孩子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即便孩子对创意设计、新媒体运营等新兴行业充满热情,也不得不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放弃自己热爱但不稳定的职业方向。心理学中的“投射性认同”理论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在长期的压力下,逐渐内化父母的期望,在违背内心意愿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焦虑。曾有一位学习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因父母强烈要求报考公务员,在备考过程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最终患上轻度抑郁。
在就业的漫漫征途中,许多大学生如同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清晰。职业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焦虑的重要内因。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劣势缺乏准确认知,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仅凭分数和家长建议选择专业,入学后才发现与自身兴趣严重不符,临近毕业时陷入职业选择困境。
另一方面,面对招聘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岗位要求,学生们又会产生强烈的能力恐慌。看到身边的同学纷纷获得实习机会、考取各类证书,而自己却毫无进展,焦虑情绪便如潮水般袭来。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焦虑。据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裂变式、碎片化的特点。各类社交媒体、求职平台上,充斥着海量关于就业的信息。一方面,成功案例被不断宣扬,营造出一种人人都能轻松获得高薪工作的假象。短视频平台上,“00后毕业年薪百万”“普通本科生逆袭大厂”等标题党内容屡见不鲜,让大学生们在羡慕的同时,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失败经历的分享,又让学生们对就业困难产生过度恐惧。社交媒体上关于求职被拒、职场PUA的帖子,往往能引发大量共鸣和转发,加深了大学生对就业的焦虑感。
此外,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招生,大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制造焦虑情绪。他们通过发布夸大其词的就业数据、举办贩卖焦虑的讲座,让大学生们在信息的轰炸下,陷入更深的焦虑漩涡。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理论指出,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营造的虚拟环境,而当下就业信息的良莠不齐,无疑加剧了大学生的认知混乱和心理焦虑。
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焦虑,大学生们并非只能束手无策,学校和家庭也应积极承担起相应责任,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走出焦虑困境。
1.作为辅导员,在缓解学生就业焦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与社会、学校、家庭协同合作,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2.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首先要加强自我认知。可以通过参加职业测评、参与实习实践、与学长学姐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长和性格特点,明确职业方向。在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理性看待“内卷”和“躺平”。“内卷”代表着积极进取,但不应盲目跟风;“躺平”是一种情绪宣泄,而非长久之计。学会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找到适度放松的平衡点,培养健康的心理调适能力。
3.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进一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将职业规划课程贯穿大学四年,邀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走进课堂,分享真实的职场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为焦虑情绪严重的学生提供专业辅导。
4.家庭则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尊重孩子的职业选择,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而不是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在孩子面临就业困境时,给予情感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共同应对挑战。
总结: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深层原因,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们驱散就业焦虑的阴霾,在就业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
长春光华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曲相日
文章转自:高校辅导员联盟
![]()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春光华学院 版权所有
热线电话:0431-8117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