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春光华学院学生工作处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养成教育

首页> 养成教育> 正文

【养成教育】“诚信”习惯项目推介

2022-09-06

养成教育是我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作为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抓手。为了更好地让广大新生了解养成教育,认可养成教育,不断从好习惯的养成中受益,现开展养成教育好习惯项目推介。

养成教育好习惯一:诚 信

一、“诚信”习惯项目的来源出处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二、“诚信”习惯项目形成的背景与历史发展

随着朝代更迭,诚信一词被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赋予不同的意义,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宋明理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陆九渊则认为:“人而不忠信,何异于禽兽者乎?”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到,诚实守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诚实守信,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是确保人与人正常交往、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

三、“诚信”名人故事:商鞅推进变革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六国。

插图:商鞅变法(092140433 侯苹悦)

四、我校落实“诚信”习惯项目的典型案例

商学院养成教育诚信小组开展“诚信为本,学做真人”诚信小店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讲诚信受礼教;电气信息学院开展“诚信银行”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文学院开展“诚信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诚信的习惯,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立身;艺术设计学院开展“人人诚信,道德日新”主题诚信宣传绘画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践行中华诚信美德;现代教育学院开展“书写诚信新风,绘出文明蓝天”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诚信做人、诚实做事的高尚品质。

各教学院开展养成教育诚信习惯主题活动为我校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的学风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让养成教育落地生根,逐步实现学生自我养成、自愿养成、自觉养成。

五、“诚信”习惯项目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学校进行诚信养成教育增强了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f_pic4.png

学生工作处官方微信平台新.jpg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了解更多校园咨询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春光华学院 版权所有 吉ICP备05002036号